據記者近日在國家統計局和地方統計局了解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我國2018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人均GDP為6.45萬元(約合9600美元)。其中有兩個地區的人均收入率先進入了“6萬元俱樂部”,即北京和上海居民,這兩個地區的人均收入都比全國平均水品高一倍多。
從工資水平來看。我國某些地區的某些行業已經進入了高收入的行列,比如北京私營單位中金融行業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就達到了14.5萬元,而在非私營單位中,北京外商投資企業的就業人員更以17.54萬元居首。
那么,我國各地居民收入水平大致如何、哪些行業算得上高收入行業呢?
京滬人均年收入超6萬
什么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它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
從各省份的情況來看,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遙遙領先,位列前兩位,分別為64183元和62361元。排名三至五位的依次是浙江(45840元)、天津(39506元)、江蘇(38096元)。而從同比增速來看,云川貴陜等西部地區的增速較快,均超過了9%,貴州更是以10.3%的增速領跑。
6萬元,類似波蘭等國家水平
上海、北京兩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率先進入了“6萬元俱樂部”,以當前的匯率折算,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9200美元,上海是9500美元,這樣的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如何呢?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個人可支配收入(2000年)》中顯示,按照2000年現價美元計算,1980年美國人均個人可支配收入為8576美元,1985年為12341美元。
若按2018年美元對人民幣6.62的平均匯率計算,1980年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6773元人民幣,1985年為81697元人民幣。
對此,申萬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范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達國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在60%左右;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在50%左右,中國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約為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萬元,大致相當于中低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類似于匈牙利、波蘭等中東歐國家的水平。
2017年華泰宏觀發表的一篇報告介紹,201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5060美元,而同期美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400美元,2015年,中國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當于同期美國水平的12%、日本水平的26%、韓國水平的35%、英國水平的17%。
哪個行業工資最高?
近年來,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出現了持續增長的趨勢。按現價看,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是2010年的2.3倍。按可比價看,2011~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實際增長85.7%。
從近5年的數據來看,在構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個來源中,工資性收入仍占有最大的比重。2018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5829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6.1%。但轉移凈收入卻是增長最快的部分。2014~2018年,工資性收入增長比例分別為9.7%、9.1%、8.0%、8.7%、8.3%;轉移凈收入的增幅比例則為12.6%、11.2%、11.7%、11.4%、8.9%。
在人均消費支出方面,食品煙酒消費支出的增幅在明顯放緩,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維持高位增長。2014~2018年,食品煙酒消費支出增長比例為8.9%、7.1%、7.0%、4.3%、4.8%;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增長比例分別為14.5%、11.5%、12.3%、11.0%、16.1%.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18》顯示,按行業分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中,2017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居首位,達到70415元,其次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為58102元,金融業為52289元。
分地區來看,在各省份的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中,北京金融業達到了144952元,遠超其他行業和其他地區的同行業。
而在城鎮非私營單位中,2017年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仍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位居第一,達到133150元。而如果分地區來看,北京市金融業人均工資達到253637元,成為全國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
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速增長
近5年來(2014年~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義增長幅度分別是10.1%、8.9%、8.4%、9.0%、8.7%。
與此同時,2014年至2018年我國GDP的年度增長率分別為:7.4%、6.9%、6.7%、6.9%、6.6%。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義增速跑贏GDP,增幅高于GDP兩個百分點左右。
對此,范為表示,從國際社會看,越發達的地區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超過GDP增速,說明能夠更多地把經濟建設的成就造福于民。
從2019年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仍將保持高位增長的態勢。
比如上海市提出,2019年預期目標為全市生產總值增長6%~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北京同樣將2019年GDP預期增長目標設定為6%~6.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貴州則明確2019年的預期目標: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左右和10%左右等。
與此同時,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重要的指標之一。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有捐介紹,未來兩年內,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3.8%以上,即可實現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翻番的目標。
延伸閱讀
個稅改革后工資收入究竟有何變化?附加扣除夫妻該咋選
今年元旦起,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正式實施。“起征點”上調、三檔稅率結構調整、新增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改革全面實施后,給納稅人究竟帶來了哪些變化呢?近日,記者來到四川成都,走訪不同收入群體,給大家算了一筆賬。
快遞員月繳個稅減少800多元
在成都市區一個快遞網點,一位快遞小哥把工資收入的詳細情況透露給我們。
四川某速運公司快遞派送員 小林:
個稅(改革)前,收入比如說大概11000元左右的話,個稅扣除(繳納)大概就接近1000元左右,但是個稅(改革)后,同樣的工資,差不多少了800元錢左右,只有100元,確實少了很多。
按照新的個稅法:小林發放工資11000元,起征點提高到了5000元,再減除小林可享受的子女教育、房屋租金共2500元的專項附加扣除,余下3500元應納稅所得額,對應稅率是3%10%,需要繳納個稅140元,比改革前減少了800多元。
四川某速運公司公共事務部負責人 燕丹妮:
在新稅法之前,我們公司大概有90%的員工都需要繳納個稅,在改革之后,繳納個稅的人數下降了63%。據悉,公司最多的一位員工,這個月是享受了4900元錢的專項(附加)扣除。
按年計稅 平抑月份稅負波動
由于快遞小哥的工資收入主要來源于計件提成,月份工資波動特別大。他們淡季收入只有4、5千元錢,旺季收入個別人可能高達兩萬元,老稅制“按月計稅”,低收入月份4千元的應納稅所得額為負,納稅額為零,高收入月份兩萬元的納稅額則高達1000多元。
現在,新個稅法“按年計稅”,在一個年度內就可以把收入較高月份的應納稅所得額,填補到免稅額度不足扣除的月份。比如,將小林3500元的“免稅額度”由高收入月份,調整到低收入月份,不僅低收入月份應納稅所得額剛好為零,高收入月份應納稅所得額也降了下來,整體上比“按月計稅”減稅400元。就有利于月份工資波動大,部分月度免稅額不足扣除的、中低收入群體,總體上拉低稅負。
工資收入越高 享受個稅優惠額度越大
個稅改革后,按年計征,拉低了中低收入群體、月份工資波動大產生的稅負差。那么新的計征方式,對中高收入群體又有哪些影響呢?在成都一家軟件公司,一位人力資源部經理對一月份的企業工資單,做了詳細的梳理。
四川某軟件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 錢屹華:
今年1月份以后,我們的納稅人數大概下降了幾十個人,但是我們的納稅金額下降比較多,大概下降了62%左右。我們整體員工數大概是753個人,享受專項附加扣除,最高扣除額度達到了5000元。
將林先生的月度工資取整為23000元,個稅改革前,減除單位預扣的三險一金(專項扣除)1100元左右,再減除3500元的個稅起征點(個稅免征額),余下18400元應納稅所得額,對應稅率有3%10%20%25%,需要繳納個稅3595元。
個稅改革后,由于個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林先生還可以享受子女教育、贍養老人、住房貸款利息三項共3000元的專項附加扣除,余下13900元應納稅所得額,對應稅率有3%10%20%,需要繳納個稅1370元。
實行年度稅率表 扣稅方式有變化
雖然林先生算出一月份,自己應該繳納個稅1300多元,但是記者看到其工資單上的實繳金額卻為400多元。稅務人員稱,個稅改革后,實行的是“年度稅率表”計稅,和個稅改革前的“月度結算”有了差異。
新個稅法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將當月工薪收入和之前每個月的收入進行累計,再減除同樣累計計算的免稅額度,余額按照個人所得稅“年度稅率表”預扣預繳,最后進行年度匯總結算。這樣,同一稅率對應的應納稅所得額就變成了12個月的總和,既有利于納稅人申報扣除,也方便扣繳義務人進行財務核算。
部分附加扣除 夫妻選扣有學問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本次改革,增加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不僅提高了納稅人的申報積極性,而且納稅人如果想充分享受政策的優惠,還有不少細賬值得算一算。
成都印鈔公司職工 李向鵬:
我愛人她的收入低一點,她的起征點調整以后,她就可以享受基本上免稅的額度。我收入高一點,就把子女附加專項扣除劃到我的頭上,這樣我的節稅額度就更大一點。
按照新的個稅法:住房首貸利息可以選擇由夫妻一方按每月1000元扣除;子女教育既可選擇由夫妻一方按每孩每月1000元扣除,也可選擇夫妻雙方分別按每孩每月500元扣除。
由于這個扣除額度牽涉到工資收入的“級距稅率”,所以,李先生和妻子商量后,準備把這些扣除額度,全部交給工資收入更高的李先生,以享受更多的優惠。
大病”據實扣除” 另五項”定額扣除”
新個稅法實施后:子女教育、(學歷)繼續教育(職稱除外)、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五項,都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實行每月“定額扣除”;但是大病醫療不僅要“據實扣除”,并且要在次年匯算清繳時才能扣除。
四川省稅務局個人所得稅處副處長 楊柳:
考慮到全國各地的醫保結算系統略有不同,而且納稅人生病期間可能取得票據也不完整,甚至有跨年度生病的情況,所以對大病醫療這個支出項目,我們的設計是在平時預扣預繳環節不報送,統一在年度匯算清繳的時候,由納稅人自行報送。
楊柳介紹,考慮到大病醫療可能產生道德風險,所以新個稅法只對個人自負醫藥費用超過1.5萬元的部分,按每年8萬元限額“據實扣除”。
業內專家表示,雖然教育、房貸利息等方面的實際支出要遠遠高于目前的扣除標準,但是要完全實行“據實扣除”,對征納雙方而言,目前都還比較困難。
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個稅一處調研員 任宇:
實行定額扣除是充分考慮到征納雙方簡便操作的需要,也是國際慣例。這種標準的定額扣除方式簡化了征納操作,減少了納稅人辦稅負擔,對于老百姓來講,很容易理解,稅務機關征納雙方都非常容易操作,簡便易行。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