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linguistics)是研究人類的語言作為研究的對象的學科,研究它本身肯定離不開語言,但是語言在語言學中只是作為研究的對象,而不是研究的目的。如果說普通的“學語言”的過程是讓人們能夠掌握一門語言、用它和母語者進行交流的話,那么語言學無法達到這一目的。語言學通過研究語言,從而得出語言的性質、功能、結構、運用范圍和歷史演變等比較抽象的規律性的結論。
語言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從人類有語言開始,就出現了“民間語言學”(folk linguistic)。在一門語言從單純的口語進入書面語時,發明文字、教學與命名都可以屬于語言學的探索范圍。
在中國,最早把語言學當成一門比較系統的“學問”的是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訓詁學”(exegetics)。它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典籍為研究對象,研究其中文字的詞源、具體含義及上古讀音,同時也討論里面的修辭,是否有更深層的隱喻。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在印度,最早對以語言為對象,對其進行研究的是關于《吠陀經》的解釋。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吠陀梵語編著。輔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語音、語法、詞源、韻律、天文、醫學、音樂舞蹈、軍事、建筑等科學論著,和超過108部以上的奧義書,以及十八部著名的往世書等。
在歐洲,最早從古希臘開始,針對的是古希臘語的各種方言,同時也有對修辭和邏輯的研究,到了斯多噶派則產生了對于語法和符號的討論,被看作是索緒爾的“能指”及“所指”學說的雛形。
中國和印度的語言學發展在一定時間內是相當穩定的,但歐洲經歷了很多變革。中世紀歐洲和中東地區的語言學研究轉向以語法為主,側重于語言材料的整理與規范。進入文藝復興之后,由于古希臘文化的復蘇,對典籍的研究又重新開始,同時由于航海和傳教的需要,對其他語言的探索也逐漸興起。語言學也一步步邁入了現代的行列,越來越靠近現代定義的科學的范疇。目前,語言學界還存在很多尚未完全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人們關注和爭論的焦點。隨著對語言學認識的不斷深入,對語言學的研究也將更加深入。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