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古老的三晉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人民當家做主,教育獲得新生。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境況,勤勞智慧的山西人民和教育工作者意氣風發、艱苦創業,從接管改造舊教育到建立社會主義教育新體系,用心血和汗水開啟了當代山西教育發展的精彩序幕。
東方風來,萬象更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中國帶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山西教育踏上了偉大歷史變革的新航程。
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山西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特別是近年來,在實現“兩轉”并全面拓展新局面的征程中,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論斷,初心不改,使命不忘,進一步把“兩個大計”轉化為歷史自覺和責任擔當,奮力譜寫山西教育蓬勃發展的嶄新篇章。
學前教育 全面提升
“城鄉法人一體、資金投入一體、人員調配一體、保教管理一體”,2012年以來,人口41萬,年財政收入僅6億多元的芮城縣實行城鄉“四位一體”辦園模式改革,打破城鄉辦園體制壁壘,不僅給鄉村幼兒園帶來轉機、實現幼兒回流,周邊的農村小學也得以保留下來。如今,全縣普惠性學前資源占比達98.3%,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98.5%,學前一年毛入園率為100%,極大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將學前教育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戰略工程來抓,以縣為單位先后部署實施了一期、二期、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系統推進學前教育改革發展。2017年—2018年,全省認定建設1336所普惠性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進一步擴大。
幾年間,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山西省教育廳與全省10余個部門協調配合,出臺了一個又一個針對具體問題的政策文件,從小區配建幼兒園、普惠性民辦園認定,到經費保障、隊伍建設、安全監管、衛生保健、科學保教、資助政策、收費標準管理等各個方面,全力推進。
截至2018年底,山西全省幼兒園總數達6973所,在園幼兒98.78萬人。其中,公辦園4002所,在園幼兒54.1萬人。幼兒園專任教師5.6萬人,比2010年增加2.8萬人,增幅99%。學前毛入園率達到89.7%,比2010年提高了29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8個百分點。
2018年10月,省教育廳會同省委編辦研究出臺政策,明確各地可通過統籌資源、調劑余缺等措施,將市縣中小學教職工富余編制用于公辦幼兒園,有效解決公辦幼兒園編制緊缺問題;2018年12月,省教育廳會同省財政廳印發通知,山西省從2019年春季學期起,建立學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公辦幼兒園不低于年生均600元,特殊教育幼兒年生均6000元。
義務教育 大步邁向優質均衡
“政府責任放在首位,政府投入放在首位,政府導向放在首位”,近年來,呂梁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建立起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和教育精準改革創新機制,全面推進全市教育均衡發展。2014到2017年,全市共投入全面改薄資金15.4億元,大大改善了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以及校際和城鄉資源配置均衡水平。
在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現“兩基”以后,山西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新時期義務教育工作的主攻方向,作為促進社會公平、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核心任務。
2012年,教育部與各省份簽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時,山西即確定到2018年所有縣(市、區)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目標。在此之前,山西省于2010年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提出了推進均衡發展的“26條”。
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齊發力,把義務教育作為民生工程,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擺在重中之重,把所有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標準化建設作為底線要求,把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作為衡量標準,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至2018年底,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認定,是全國第15個整體通過國家評估認定的省份。
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同步推進。2017年4月,省政府印發《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并召開動員部署暨試點工作啟動會。
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山西以“1+X+Y”綜合施策,通過實施“配建學校‘交鑰匙’”“消除大班額”“建設標準化寄宿制學校”“扶持鄉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提升鄉村教師素質”“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特色學校建設”8大攻堅計劃,集中力量、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山西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亮點頻現:2009年啟動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國務院在山西召開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現場會,充分肯定山西做法。持續推進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政策,在全國較早實行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60%以上比例分配到初中學校政策,6個市達到70%,晉中達到100%。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建立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做了經驗交流,全省“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各項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晉中模式”“孝義現象”“呂梁樣本”等一批典型經驗享譽全國。
近兩年來,省教育廳還采取超常規舉措,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集中力量推進教育脫貧攻堅,堅持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資金向貧困地區聚集、項目向貧困地區靠攏,通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農村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計劃、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對口支援、定向招生等重大舉措,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幫助貧困群眾“拔窮根”,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全方位保障貧困地區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權利,朝著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方向大步邁進。
職業教育 現代體系加快形成
“我們這個礦井除了挖不出煤,和真的礦井沒什么兩樣!”2013年,運城職業技術學院投資2億元,在校內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積46426平方米、井巷長度近2000米、以1∶1的比例、按照年生產能力300萬噸設計的現代化教學礦井。站在這座堪稱“中國第一”的教學礦井前,院長馬長江十分感慨。
依托教學礦井這個獨特平臺,學院社會服務能力大大增強。截至目前,在此實習實訓的學生達109578人次;為企業高管、技術人員、員工開展技術培訓3000多人次,技能鑒定1000多人次;學院與中國礦業大學等7所高校共建實踐教學基地,還與多個大中型煤炭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2017年,學院成為教育部現代學徒制第二批試點院校,也是山西省唯一一所煤炭類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
截至目前,學院已累計為社會培養1萬多名專業技術人才,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與100多家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184個,圍繞企業人才需求開展各類培訓33699人次,創收2470萬元。
堅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近年來山西省職業教育各項重點工作成效顯著。
目前全省共有中等職業學校442所,2018年招生11.97萬人,在校學生39.26萬人;全省高職高專院校49所,2018年高職(專科)招生9.02萬人,在校生26.26萬人。中高職院校共開設3230個專業點,涉及農林水利、資源環境、交通運輸、裝備制造、信息技術、醫藥衛生、文化旅游等19個專業大類,基本覆蓋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所有領域。
通過對口升學、分段培養、專升本等形式,全省已逐步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的有效銜接,具有山西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在中高職院校中,全省有106個縣(市、區)職教中心建設通過了省級驗收,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水平整體提升;有30所中職學校和5所高職院校進入國家示范校項目建設行列;山西省還啟動了20所優質高職院校和100所省級示范中職學校建設。這些優質骨干職業院校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全省職業教育整體辦學水平質量的提升,同時,全省還建設了省級以上實訓基地787個,重點專業項目326個,職業教育實訓條件大為改善。
山西省出臺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政策,不斷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引進和使用政策,建立了中、高職生均撥款制度,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全覆蓋,每年惠及中職學生近50萬人。
2015年以來,山西省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政策文件,涉及全省職業教育調整布局結構、提升保障水平、補齊短板弱項、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產教融合等方方面面;各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深化,廣泛推行“理實一體”“工學結合”“學做合一”等模式,深化集團化辦學、推行現代學徒制試點,探索校企雙元協同育人機制,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入,職業教育已經成為全省技能人才的主來源、促進就業的主渠道、教育扶貧的主力軍。
高等教育 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前不久,太原理工大學“煤層氣生產金剛石”項目在陽泉煤業集團落地轉化進入運行階段,合同金額達到3.5億元。這項由太原理工大學于盛旺博士及其科研團隊歷經6年艱苦攻關研發的重大創新成果,將為加速山西煤炭的綠色清潔高效利用,助力山西轉型發展,貢獻更大力量、創造新的奇跡。
新中國成立之初,山西高校少、規模小、條件差,高校校均規模只有400多人。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高校招生制度遭到嚴重破壞。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的招生工作會議在太原晉祠賓館召開。春回大地,播種希望,山西和全國一樣,步入高等教育發展的嶄新歷史階段。當年,全省2.09萬人成為新一代大學生。
到2018年,全省普通高等學校發展到83所,普通高校校均規模達到9224人。本專科招生223904人,在校生765580人。全省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達到11所,招收研究生12654人,在學研究生34762人。全省普通高校專任教師41910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占總數的33.54%,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占總數的56.52%。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較好地適應了經濟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2017年,為統籌推進山西省高校“雙一流”建設,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促進山西省高等教育振興崛起的“1331工程”,對山西高等教育給予了有史以來最大投入和支持。
“1331工程”實施兩年多來,全省高等教育逐步實現從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轉型、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從封閉辦學向產教融合轉向,在立德樹人、學科建設、創新團隊、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山西在實施“1331工程”過程中,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省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全面開花。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已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三全育人”試點校和試點院系,山西大學“礪心、勵志、力行”精準資助體系等6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項目獲評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
兩年間,山西大學成為部省合建高校;太原理工大學被列為“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省高校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總數增長37%,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實現了零的突破;4所高校的8個學科進入ESI前1%。科技創新平臺實現歷史性突破,4個協同創新中心進入省部共建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序列,山西大學成為全國首批教育部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教育部學科引智基地和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取得新的增長。與2016年相比,2018年高校科研經費收入增長41%。高校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顯著增強。一大批重大科研技術在山西實現轉移轉化。
2018年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兩次與高水平大學的戰略合作座談,簽約落地了一大批合作項目。北京大學對口幫扶山西大學、清華大學對口幫扶太原理工大學工作全面展開,兩所高校率先發展戰略有效推進。今年1月,山西省高水平大學戰略合作座談會暨簽約儀式在太原舉行,全省與國內著名大學合作進一步深化、拓展,全省高等教育跨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