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1945年,他在黨的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進一步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與黨的基本綱領聯系起來,進行了具體闡述。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具體展開和體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具體奮斗目標。
(一)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包括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們在內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
與新民主主義國體相適應的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二)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題中應有之義。“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極具特色的一項內容。
(三)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內容說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就其形式說是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科學的,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客觀真理及理論和實踐的一致性。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農大眾服務的,是人民大眾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一)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黨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領導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這樣有利于擴大黨的階級基礎。但當時對于發動農民參加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1927年反動政府對革命者的大屠殺,導致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農村。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農村,并在這一過程中,潛心研究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中,分析了處于白色政權包圍的環境中,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即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依托,三者密不可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一思想的提出,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30年1月,毛澤東針對黨內對時局估量的悲觀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初步形成了以鄉村為中心、先在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
(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依據及其內容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要性:
第一,近代中國內部沒有起碼的民主,外部沒有民族的獨立,中國革命只能以武裝的革命對付武裝的反革命;
第二,中國革命的敵人雖然建立了龐大的反革命軍隊,并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農村則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
第三,近代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現實可能性:
192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指出:第一,中國是一個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這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第二,國民革命的影響;第三,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這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兩個客觀條件;第四,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第五,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關鍵性主觀條件),這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兩個主觀條件。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必須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進行武裝斗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三)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意義
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反映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指導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的理論。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也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