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七子,又稱國防七校,分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國防七子”坐落于我國東北、西北、華東、華北地區,其中兩所位于首都北京。源于國防事業的榮耀和使命感,幾所大學在國內也是聲名卓著,引得學子爭相報考。這7所一流大學為我國的國防工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現在它們仍然在相關領域獨占鰲頭。
一、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始建于1920年,初期吸收了俄國、日本的教學模式。1938年,學校改名為“國立哈爾濱工業大學”,1951年被確定為全國學習國外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兩所樣板大學之一,畢業生直接被授予工程師稱號,因此也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作為工科學霸,哈工大在國防科技領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尤其在航天科研領域,成為世界上首個把微小型探測器發往月球軌道的高校,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上天的過程中攻克諸多技術難題,最終圓滿完成任務。歷經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如今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不僅有哈爾濱一個校區,還發展了威海和深圳二個校區。
哈爾濱工業大學在軍工上面的專長在于航天領域。航天水平據說領先于南北航、西工大這一干學校,在探空火箭、衛星上有不斐的成就。別的學校搞實驗都是在實驗室做,哈爾濱工業大學直接就上天了。在二十一世紀初,哈爾濱工業大學甚至把三個實驗衛星放到了太空。現在來看,這所學校的學子把持了中國航天工業的半壁江山,像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的老總、繞月工程、神六的總師那都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長。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于1952年,由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組建。1988年4月從北京航空學院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在50年代,我國的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就是北航師生的杰作;在當代,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的起飛同樣離不開北航相關專家學者的貢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手里攥著航空、航天兩個方向。在航天死死咬住哈工大,在航空穩坐頭把交椅。20世紀末的時候,北航過得還挺緊吧。科索沃戰爭后,一是收到了刺激,發現“空中力量決定一切”,二是獲得了技術來源,所以加大投入力度。北航的地位也隨之而上。
三、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1940年誕生于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也是一所具有“紅色基因”的高校。1949年,學校遷入北京;1952年,學校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1988年,學校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可以算是軍工嫡系了,從延安的時候起就開始造武器。9.3大閱兵所展示的37個方陣中有25個方陣的裝備是北理人研發的成果。北理的建校時的院系設計是圍繞著導彈研發構建的,但現在最為顯著的成果是在地面武器、特種材料、特種煙火(炸藥)這些方面。坦克、裝甲車什么的少不了。
“延安根,軍工魂”高度概括了北京理工大學這所“紅色國防工程師搖籃高校”,從第一臺電視發射接收裝置、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第一輛輕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測高雷達到第一臺20公里遠程照相機等等,國防領域內多個“第一”由他們創造。
四、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為特色。學校是由西北工學院和西安航空學院于1957年10月在西安合并成立;1970年哈爾濱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整體并入。西北工業大學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三航領域內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式上,受閱的3種型號10架無人機全部由西北工業大學研制生產,更有不少國防領域內的涉密項目,一面是星辰大海的遠大征途,一面是捍衛國土的國之重器。
西工大是震懾整個西部的軍工老校。老牌強勢專業是“三航”,即航空、航海、航天,近些年則把3M(材料、機械、力學),3C(電子信息、控制、計算機)作為突破的重點。殲20的總師就是西工大畢業,而殲10的主要開發人員西工大校友幾乎占到了半壁江山。
五、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國自己創辦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學校前身是1952年10月以511廠為基礎創建的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3年改名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國防科技領域,學校參與了我國幾乎所有航空重要型號的預研、技術攻關、試驗研究,有多項技術在“嫦娥三號”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應用,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位于古都南京市,有明故宮和將軍路兩個校區,地理位置可謂風水寶地。
南航是近年來發展很生猛,但明智的選擇了賽道,沒有在傳統的航空航天項目上和北航、哈工、西工大他們硬拼,而是選擇了相對小眾的直升機、無人機領域。南航的學子在這兩塊拿獎拿到手軟,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六、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由創建于1953年的新中國軍工科技最高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分建而成,經歷了炮兵工程學院、華東工程學院、華東工學院等發展階段,1993年更名為南京理工大學。因為繼承自“哈軍工”的血脈,南京理工大學也發揮了軍工領域內的強項,素有“兵器技術人才搖籃”的美譽。南京理工大學校內有一座兵器博物館,館內珍藏了一大批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各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類武器裝備。
南京理工大學其實就是哈軍工的炮兵學院,看家本事就是火炮。整個院系就是按火炮設計的流程來構造的。機械院造炮,能動學院做炮彈,化學院研究火藥,材料開發炮身,電光學院攻關瞄準鏡。
七、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是我國建國初年最為重要的軍工院校。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前身是創建于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與南京理工大學可謂“同根同源”。1970年,以海軍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師為基礎,在“哈軍工”原址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94年,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學校學科特色集中于“三海一核”(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應用)領域。學校前身的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創下了我國船舶和海洋高科技領域內的多個第一:第一艘小型快艇、炮艇、核潛艇等等,對我國自主研發獨立設計船舶,增強海軍力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60年代院系調整,一部分專業融入了西工大、南理工、解放軍裝甲兵學院什么的,基干部分整體搬遷到長沙構成了現在的國防科技大學。剩下的部分就是今天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即便如此,哈工程在“三海一核一天”仍然十分強勢。所謂,“三海一核一天”就是船舶工程、海軍建設、海洋開發、核能工程、以及航天工程。像現在中國出現的大型軍艦、戰船的動力系統、聲吶、反艦導彈一類的產品,很多都有哈工程的血統。
“國防七子”建校歷史悠久,從院系組建到各自發展,彼此之間有一定的“血緣關系”,互為“兄弟”。七校均入選了“雙一流”高校,實力出眾。目前哈工大規模最大,在校生、專任教師數和本科專業數最多。
七校的就業情況,在行業去向上,多集中于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公認的高薪和技術行業,制造業也是與優勢學科較為相關的行業,兩大行業成為吸納六所學校學子的最多去處也毫不意外。另外,選擇進入建筑業、教育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學生也不在少數。
幾所高校的就業單位包括部隊及重點的軍工企業,其中屬于中國十大軍工集團中就有中國航天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等5家企業。更有不少學子投身部隊,發光發熱。總而言之,這七所學校真的都很強啦。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