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一個逐步發展變化并不斷蛻變的學位。在國外,很多國家碩士都是一年就畢業,所以又稱“課程碩士”。在我國,近幾年每年都有幾百萬以上的本科生畢業,幾十萬以上的碩士生畢業,以及幾萬以上的博士生畢業。其實每年都有較為具體的數字,我這樣說,只想告訴讀者君,三個學位是一種數量級上的差異。
什么是英語能力呢?即聽說讀寫的能力。什么是學術能力呢?簡而言之,即看說做寫的能力。
“看”就是看文獻,了解、理解并掌握前人知識的能力。這不僅僅是文獻檢索的能力,還應該包括整理、歸納以及分析文獻的能力。現在看文獻這個事情對研究生來說,可能是一個很搞笑的事情,因為很多研究生基本不看文獻,那看什么?看微信公眾號里面的論文推送,這就錯把水果當正餐,吸得都是二手煙。當然,嚴格來說,我只是批評這部分同學,還不是很嚴厲,因為還有一部分同學恐怕連微信公眾號都是不看的。
“說”就是學術交流,理解并欣賞別人的工作,并能準確闡述自己的工作。現在的問題出現在什么地方呢?很多學生很難和導師交流,導師說了包含5個要點的意見,學生聽懂并執行了3個,謝天謝地,你招的肯定是一個天才。一般學生,真的很難去貫徹導師的意見。因為長時間浸漬在手機里,游戲中,很多學生已經很難適應面對面的交流,甚至辯論都是奢侈品,所以也很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畢業答辯的時候,老師一提問,很多學生都懵了,這也是能力不足的表現。
"做"就是做實驗,從事實際的基礎研究或者工程應用研究的能力。這個方面主要的問題還是時間的投入,早上8點到,謝天謝地,你招收的一定是一個勞模。當然國外也有很多博士生早上10點才到實驗室,但是他們一般都是中午帶飯,然后一直工作到午夜。對于實驗學科,所有的成果基本都要靠時間來砸,有老師統計過2000小時會產出一篇論文,有的說是800小時,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動投入。不主動,只是應付,花4000小時我覺得都不太可能鍛煉好真正的學術能力。
“寫”就是寫論文,這是碩士研究生學術能力建設的核心。這里說的寫論文,并不是刷論文,也不是灌水。而是從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角度來說,無所謂期刊影響因子的高下,碩士生只有從頭開始,完完整整的掌握整個流程,才能說是成功的,否則都是半成品、半吊子。在注意力稀缺時代,要讓學生靜下心來寫東西,這本身就是很難的事情;同時,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東拼西湊的論文在“照妖鏡”前無所遁形,也使得寫論文難上加難。所以,每到畢業季,多少學生學會了抽煙、喝濃茶以及一杯接一杯的咖啡,還是寫不出來。你前兩年半沒有“看說做”的輸入,哪有今天“寫”的輸出,老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最近,正是畢業季。關于寫論文,我多敲幾句。今年我盲審了十幾篇碩士論文,好的論文看得我愛不釋手,那一句一句的,連標點符號都是正規,可見學生的用心和付出。差的論文,真的,讀一遍就可以找出一百個錯誤,這還不是要故意挑刺,完全是錯漏百出的既視感,不想他出錯,但是錯誤本身就一個勁的往你的眼里蹦,無可奈何。作為盲審老師,我看不到你看文獻、說課題、做實驗,只看到你寫的文字,我也只評判論文本身。很多論文不是說選題差,也不是實驗數據有問題,而是背后有一個安靜不下來的作者。
你的初心可能是——“混”文憑,你用“混”代替“看說做寫”,是的,大概率你會得逞,但是文憑只是一張紙。相反,您真心付出,去掉那些華而不實的空架子,直奔學術能力的主題,即使以后不走學術道路,也會具備很強的核心競爭力,大概率你會成為技術骨干和中堅力量。
碩士研究生學術能力建設任重道遠,這不是什么新話題,也不是什么口號。學術能力建設,特別是自我建設、自我培養,是每一個研究生應該踐行的一段旅程、一個承諾。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