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研難度增加了很多,人數也是再創新高,也同時被很多考生們說成了考研最難的一年。說到考研難,具體不是人數及錄取率方面,主要就是初試成績明明超出了不少,最后也難逃調劑的命運。2019年考研調劑的人數超過了120萬,這么多人為何都選擇調劑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名校互相推免,且推免比例過大
推免在過去或許只是極少數優秀學生的特權,但是如今已經成為高校(尤其是名校)研究生招生中占比較大的一部分,在名校之中甚至一些專業的推免比例超過了教育部規定的五成之限,更有甚者十之八九的名額都給了推免生,留給統考生的機會寥寥無幾,夸張的是剩余的名額也被本校生壟斷,普通高校學生想擠進去難度極大。而名校研招最不缺的就是生源,所以才有了部分高校(如浙大、南開大學、西工大等)不接受第一志愿非本校的調劑生。
二、普通高校搶名校高分調劑生
除了名校普通高校也在為了搶占優質生源而使盡手段,比如本來招生計劃是十個人,但是給出的正常考研報名的只有七八個名額,其余的兩三個名額單獨劃出來留給名校調劑生。如果這樣還算有良心,畢竟名校調劑的優質生源選拔和正常的考研復試是單獨進行的。但是要這么想就太天真了,一些普通高校在分數線出來后遲遲不組織進行復試,就是專門為了等名校復試結束落選的調劑生來報考,然后肆意擴大復試比例,部分高校甚至擴大到了1:3甚至更高,招生計劃就10個復試的人能達到30甚至更多。因為這樣能最大可能地提高生源質量,畢竟考研的多能考上的坑卻有限。
三、復試一票否決項太多,初試被淡化
在過去,初試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決定最后的成敗,因為大家都守規矩地按照1:1.2來進行,只要復試不排在最后20%那么考上就沒大問題了,參加調劑的只是少數人。可如今初試只是一個入場券而已,復試才是整個考研最大的角斗場。復試中的一票否決項太多,專業筆試,英語能力測試,綜合面試,體檢,心理測試,政審,甚至還有部分專業還以初試中的兩門業務課合計多少分作為一個考核項,總之一項不合格就被淘汰,而不是過去的加權看最終總分了,過去那種筆試差點面試找回來的情況不復存在了,每一項都有不同程度的主觀因素存在,要想一路走到最后沒有過硬的能力可以說很難。
名校靠推免,普通大學想要名校調劑生,最終普通大學畢業生只能靠互相調劑來彌補。2019年的考研出現過400+連西部某211高校的調劑資格都達不到,中科院大學畢業連某普通大學的優質生源都算不上(不是一流建設高校),初試445分(總分500)遺憾落榜的情況。而造成種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主動權都在各大高校的學院一級手里,標準不一分數線自定,復試透明度不高,肆意擴大復試比例,有第一志愿生源卻還在大量調劑種種亂象。
要想解決目前這種尷尬的局面只有相關部門出面嚴格規定各種比例并落到實處。但愿這些信息能幫助到要面對復試的你們,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小疏忽而留下遺憾。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